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广东海洋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学院和博导介绍

发布日期:2013-12-20   来源:招生就业科   点击量:

 

一、学院介绍
(一)海洋与气象学院
海洋与气象学院是广东海洋大学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的学院之一,肩负着发展海洋学科的历史重任,在海洋、气象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现有专业教师32人,其中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特聘教授1人,二级岗教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5人。著名物理海洋学家潘德炉院士受聘为海洋科学“双聘院士”。
学院拥有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海洋科学为广东省珠江学者设岗学科、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广东省近海海洋变化与环境评价重点实验室、 “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实验室” 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南海海洋环境研究所、物理海洋实验室等研究机构。近年来,学院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课题30余项,在上层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海气耦合机制及区域海洋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J. Geophys. Res.》、《J. Marine Syst.》、《Cont. Shelf. Res.》、《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权威杂志。
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如下:
1、物理海洋学(070701)
本博士点设在海洋与气象学院,授予理学博士学位。设有以下两个研究方向:
陆-海-气相互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开展南海海气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及其耦合机制研究,阐明跨陆架物质输送和能量交换机制,发展近海水交换过程和水质环境变化的数值预报模式,揭示近海动力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环境生态效应;
海洋次中小尺度过程与混合
深入了解南海陆架海区次中小尺度过程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动力学特征,揭示海洋次中小尺度过程与风场、中尺度涡、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混合机制,发展精细化的数值预报模式。
2、海洋化学(070702)
本博士点设在海洋与气象学院,授予理学博士学位。设有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利用化学、生物学的研究手段,结合物理过程,研究南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与物理过程的耦合。揭示南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特点,为南海的海洋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研究以及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服务。
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化学:以南海特色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化学、生物手段开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化学改性与功能化研究。
近海环境监测与评价:开展广东沿海重化产业园区、规模化养殖区、典型海湾、滨海湿地等重点海域环境监测与评价研究,构建近海环境系统评价方法体系。
3、海洋生物学(070703)
本博士点设在海洋与气象学院,授予理学博士学位。设有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①海洋生物与生态保护:以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为重点,在海洋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海洋生物与生态保护和修复,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去栖息环境关系,生态系统调查、监测和评价,重点海域环境容量调查与环境安全评价、近海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
②海洋生物繁育与资源保护:主要开展南海濒危与珍稀物种生殖细胞的发生、胚胎及幼体发育、环境变化与生物遗传变异、生物资源保护与增殖方面的基础研究,并开展种质资源与种质保存、育种共性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③分子生物学及应用技术:开展海洋生物分子与生物分类技术、环境变异的分子检测技术、基因组学以及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二)食品科技学院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源于1950年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技术学校加工科,1977年开始本科教育,1999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13年获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人员50人,教授18人,副教授15人;博士学位人员29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2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教授为学院的双聘院士。
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涵盖了4个二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点;专业硕士学位点2个(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2个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广东省珠江学者设岗学科,“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是广东省重点学科(攀峰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贝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湛江)、广东省高等学校海洋食品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3个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平台,水产品深加工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厅级)1个。现有实验室面积达10000m2,仪器设备总价值5000余万元。建有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
近5年,学院始终紧扣华南地区农海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围绕南海大宗水产品和岭南特色果蔬等的贮藏与加工、质量与安全、活性物质开发等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创新研究,共承担课题1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到账经费5000余万元;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与科技奖1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招生专业和研究方向如下:
1、食品科学(083201)
①食品生物技术:主要研究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相互作用、与风味和活性成分相关的基因和代谢调控。
②功能食品研究与开发:主要研究食品资源中活性物质的筛选、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功效评价、构效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等;采用转基因和发酵技术生产活性物质,研究其代谢调控机制。
③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主要研究食品中有害因子的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中的分布、残留和消除规律,有害因子的控制和脱除技术及其机制,建立食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
2、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83202)
①农产品采后生理及贮运保鲜:主要研究岭南地方特色果蔬采后衰老机制和控制措施,果蔬贮藏保鲜技术,果蔬贮藏过程中的理化特征和品质变化规律及其机制。
②农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岭南地方特色果蔬加工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实现对农产品的高值化利用,提高农产品的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
③食品新资源开发与利用:主要研究食品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科学问题、生物活性物提取分离、结构与功能等。
3、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83204)
①水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水产生物资源的营养组分和品质变化规律及其机制、水产蛋白结构与食品功能特性的关系、水产蛋白的物理改性和生物改性、水产品保鲜与加工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等。
②海洋活性物质与功能:主要研究海洋活性物质的高通量筛选、高效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功效评价、构效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等。
③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主要研究水产品中有害因子快速检测试剂盒和残留标志物的定量检测方法;研究有害因子在水产品中的分布、残留和消除规律、控制和脱除技术及其机制;建立水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
(三)水产学院
本学院已形成了一支知识、年龄、职称、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学科研人员70余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28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40余人,5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 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7人,校级培养对象12人。著名水产动物营养学家麦康森院士为本学科“双聘院士”。
水产为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珠江学者设岗学科,水产养殖是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海洋科学(海洋生物)为省级特色专业;水产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9个省(部)、厅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仪器总值700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20000 m2;拥有基建投资3000余万元、功能设施齐全的海洋生物研究基地。
本学院有78年的办学历史。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1年获批水产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水产养殖、海洋生物、渔业资源和捕捞学等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1个农业推广硕士领域(渔业)。2013年获批水产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近五年来,主持承担课题近4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0余项;科研总经费1.2亿元。发表论文70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12项,其中,“附壳造型珍珠和优质海水珍珠养殖及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得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日本囊对虾和斑节对虾地膜覆沙池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获2009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招生专业和研究方向介绍:
1、水产养殖(090801)
本二级学科下设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与增养殖、水产动物生理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病害防控、珍珠培育与加工等5个研究方向。
①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与增养殖:主要研究南海主导品种遗传多样性、重要功能基因、遗传标记筛选、受精生物学、遗传选育以及人工繁育和高效健康的水产养殖新理论与新技术。
②水产动物生理学:主要研究热带、亚热带水产动物内分泌生理和生殖生理。包括:养殖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理活动;养殖动物在生长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内分泌调控机理;养殖动物在应急状态下的生理变化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等。
③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以解决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短缺、产品品质与安全、环境污染等关键问题为目标,开展鱼虾蟹贝等水生动物营养生理与代谢、营养免疫与环境营养学、分子营养学、饲料安全等领域的研究以及安全高效节能环保饲料开发。
④水产动物病害防控:以石斑鱼、红笛鲷、罗非鱼等热带和亚热带养殖对象的弧菌病、链球菌病等的免疫防控为切入点,重点开展免疫机理、病原致病机理、病原与养殖对象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流行病学、新型渔药等方面的研究,旨在建立水产动物病害防控技术体系,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⑤海水珍珠培育与加工:以我国南海特有的珍珠贝为研究对象,开展遗传育种、养殖模式、珍珠培育技术和珍珠高值化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对于突破海水珍珠生产的关键技术和振兴南珠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渔业资源(090803)
本学科包括以下两个研究方向:渔业资源多样性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渔业生态学。
①渔业资源多样性及其开发利用:主要以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及合理利用为切入点,开展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分类与系统进化、资源监测与评估以及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为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②渔业生态学:主要研究生态调控与营养调控降低海水养殖自身污染技术;水产经济动物种群生态、养殖容量与养殖生态环境调控技术;近岸海域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等。
二、博士研究生招生导师简介
    (一)海洋与气象学院
1、张书文:海洋与气象学院教授、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联系方式:电话0759-2396059;email:gdouzhangsw@163.com
招生专业: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
主要研究方向:陆-海-气相互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海洋次中小尺度过程与混合
近五年主要研究成果: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及面上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703专项、广东省人才引进专项、珠江学者资助计划等课题。主要从事区域海洋动力学研究,在《J. Geophys. Res.》、《J. Marine Syst.》、《Cont. Shelf. Res.》、《中国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中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在研项目及经费:
①南海北部陆架海近惯性内波混合的季节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国家基金委,195万元,项目起止时间:201001-201312。
②南海北部陆架海底边界层湍流混合及其对跨跃层营养盐输送的影响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金委,77万元,项目起止时间:201201-201512
③南海北部陆架海中层水混合及其对跨跃层营养盐输送的影响研究,珠江学者资助计划课题/广东省教育厅,120万元,项目起止时间:201101-201412。
2、吴灶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教授
联系方式:020-89002133;E-mail:wuzaohe@163.com
招生专业:海洋生物学
主要研究方向:水产动物病害防控
近五年来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项目等课题50多项。发现并报道鱼类寄生虫新种20种;建立了海水鱼类弧菌病病原库;完成了海水鱼弧菌病的血清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克隆了溶藻弧菌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和致病因子基因并进行表达,探讨了弧菌的分子致病机理;研制了海水养殖鱼类弧菌联合疫苗、亚单位疫苗并在华南地区进行中试应用;开发出弧菌病分子生物学诊断试剂盒;完成了广东沿海近岸海水养殖环境因子、生态修复、养殖容量等研究。发表论文1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培养博士生14名,硕士生57名。获省级成果奖6项,其中“华南地区对虾产业高效技术”获200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
主要在研项目及经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溶藻弧菌毒力蛋白的鉴定及功能研究”(2009-2014,30万);973计划项目“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治机制的基础研究”(2009-2013,766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海洋水产病害防治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子课题)”(2012-2015,165.2万);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项目“海水鱼弧菌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制与产业化”(2012-2015,215万);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广东省贝类产业推进关键技术集成及推广”(2011-2014,345万);广东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项目“贝类产业推进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2013,240万)。
3、李广丽水产学院 教授
联系方式:电话:13822586807;Email:guangli211@163.com
招生专业:海洋生物学
研究方向:水生经济动物繁殖生理和内分泌学
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教育厅人才引进专项1项、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重点项目1项,作为主要人员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先后在General and Comparative Endocrinology、Fish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Animal Reproduction Science、生理学报、动物学报、水产学报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SCI收录5篇),授权专利1项。研究成果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湛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海洋局科技创新二等奖等奖项。论文获中国水产学会青年学术年会优秀学术论文、湛江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所指导的研究生论文多次获中国水产学会优秀论文(2009年、2011年)、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海洋科学分)优秀论文(2012年)及热带海洋科学学术研讨会青年优秀论文(2013年)等奖项。
在研项目及经费: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雌激素诱导金钱鱼性分化的作用机制(31272640),主持,15+15万;②、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重点项目,塘虱鱼单性苗种培育技术引进与产业化示范,主持,8万;③、广东省教育厅人才引进专项, GIH在凡纳滨对虾性别分化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主持,20万;④、广东省自然基金项目,壬基酚对罗氏沼虾性腺发育的分子内分泌途径干扰,第2完成人,5万。
4、余祥勇水产学院 教授
联系方式:电话:13902500418;Email:topearly@126.com
招生专业:海洋生物学
研究方向:水产动物育种及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
近五年来主要研究成果:有二十多年从事海产经济动物养殖和遗传育种的教学、研究与管理的丰富的经验,已发表相关论文五十余篇,主持和主要负责了多项贝类遗传育种及养殖技术的重大攻关项目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论文宣读,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名贵双壳类的遗传育种、贝藻生态养殖技术与管理研究。讲授《遗传学》、《水产育种学》、《海洋生物的观赏与饰用》、《海洋开发与管理》等课程;在珍珠贝遗传育种研究和养殖技术开发方面的有2个重要贡献:利用人工繁殖种苗养成亲贝,首次建立了大型珍稀品种企鹅珍珠贝种苗的稳定生产技术,对其生产开发及资源保护有重大意义;相关技术已达到规模生产水平。首次开发了企鹅珍珠贝生产游离珍珠的技术,在国际珍珠权威宣称不可能生产游离珠的珍珠贝属物种中成功,是珍珠生产和新品种开发的重大技术突破。开发的精细胞超低温保存、复活授精及其胚胎培育的技术与途径,在马氏珠母贝中建立了自交系培育的方法。利用自体受精对珠母贝良种种质快速纯化的技术,国内外尚无先例,是珍珠贝育种的一项重大技术创新。
近年来主持项目及经费:国家863计划 马氏珠母贝遗传改良技术 子课题;国家星火计划 企鹅珍珠贝高档珍珠养殖、推广和副产品综合加工;国家星火计划 珍珠贝良种推广与优质珍珠养殖示范;广东省科技计划   企鹅珍珠贝养殖与育珠技术研究;省渔业局重点项目企鹅珍珠贝养殖与育珠技术研究与推广;珠海万山开发区 贝藻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万山群岛海洋生物资源增殖与高质化利用计划;省科技项目 利用贝藻增养殖系统维持“南海一号”古沉船外部水环境稳定的技术研究。可支配总经费约150万元。
(二)食品科技学院
1、章超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
联系方式:0759-2383063;E-mail:zhangch2@139.com
招生专业: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食品科学
研究方向:海洋生物资源加工与综合利用
近五年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主持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项目、农业部“948”专项、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等各类课题20多项,科研经费达800余万元;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 收录近30篇;主编和参编专著、教材7部;获各类科技奖13项,其中 “大宗低值蛋白资源生产富含呈味肽的呈味基料及调味品共性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完成人),“虾头综合利用技术”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第1完成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多项科技成果在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省进行示范或转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吉宏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
联系方式:0759-2396029,13828288850;E-mail:jihw62318@163.com
招生专业: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食品科学
研究方向:海洋生物资源加工与综合利用
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近3年,承担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项目、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国家海洋局行业专项子课题、广东省海洋与渔业专项重大项目等各类课题共7项,到帐可支配科研经费共331万元。近10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中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3篇,编著书1部,获各类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3、秦小明:食品科技学院教授
联系方式:电话:0759-2396186;E-mail: qinxm@gdou.edu.cn
招生专业: 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研究方向:食品化学、热带、亚热带果蔬贮藏及加工、贝类低温保活流通及精深加工
近五年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先后主持和承担省部级和市厅级重大科研项目8项,在账科研经费46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2篇,主编教材2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通过科技成果鉴定2项;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3项;金花茶资源利用技术和海藻糖在食品中的应用技术等2项科技成果成功实施产业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4、宋采:食品科技学院教授
联系方式:18319347832;E-mail:cai.song2011@gmai.com
招生专业:食品科学、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研究方向:海洋药物和神经免疫学
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共发表SCI论文近100篇,最高影响因子15;出版专著3本,合著12本,2005年被加拿大国会和总理奖励和任命“加拿大神经免疫学首席科学家,荣获国际和加拿大各种科学研究奖10余项以及中国教育部“海外名师”、广西壮族自治区“八桂学者”,外国专家“金绣球” 奖,国际会议优秀演讲奖和五星级员工等 。培养博士后、博硕士26名。目前担任大西洋创新基金、加拿大卫生研究院创新团队基金等4个项目负责人,总课题经费为50多万美元。在中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桂学者”岗位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总科研经费为700万元。
5、孙力军:食品科技学院教授
联系方式:13818259466,dfsun01@126.com
招生专业:食品科学、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水产品质量与安全
近五年主要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省教育厅引进人才项目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了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广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各1项以及其它科研项目4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发表SCI(EI)研究论文10余篇,获得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编和副主编“十二五”全国统编教材2部。
(三)水产学院
1、刘楚吾: 水产学院 教授
联系方式:电话:13822586198;E-mail:liucw5206@163.com
招生专业:渔业资源
主要研究方向: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及开发利用与保护、分类与系统进化
近五年主要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2009年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58篇,申请人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6篇,在CSCD收录的核心库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获地市级科学技术奖2项(1、2等奖各一项)。在研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笛鲷属鱼类视蛋白LWS基因适应性进化机制探讨”,“中国笛鲷属鱼类的分子系统学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科技攻关与研发项目“抗逆快速生长优质罗非鱼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等。在账科研经费50多万元。
2、吴灶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教授
联系方式:020-89002133;E-mail:wuzaohe@163.com
招生专业:水产养殖
主要研究方向:水产动物病害防控
近五年来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项目等课题50多项。发现并报道鱼类寄生虫新种20种;建立了海水鱼类弧菌病病原库;完成了海水鱼弧菌病的血清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克隆了溶藻弧菌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和致病因子基因并进行表达,探讨了弧菌的分子致病机理;研制了海水养殖鱼类弧菌联合疫苗、亚单位疫苗并在华南地区进行中试应用;开发出弧菌病分子生物学诊断试剂盒;完成了广东沿海近岸海水养殖环境因子、生态修复、养殖容量等研究。发表论文1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培养博士生14名,硕士生57名。获省级成果奖6项,其中“华南地区对虾产业高效技术”获200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
主要在研项目及经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溶藻弧菌毒力蛋白的鉴定及功能研究”(2009-2014,30万);973计划项目“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治机制的基础研究”(2009-2013,766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海洋水产病害防治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子课题)”(2012-2015,165.2万);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项目“海水鱼弧菌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制与产业化”(2012-2015,215万);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广东省贝类产业推进关键技术集成及推广”(2011-2014,345万);广东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项目“贝类产业推进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2013,240万)。
3、谭北平:水产学院 教授、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联系方式:0759-2383373;E-mail: bptan@126.com
招生专业:水产养殖
主要研究方向: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近五年来主要研究成果:构建了华南地区主养品种凡纳滨对虾、石斑鱼、军曹鱼等不同生长阶段营养参数,开发新型高效无公害饲料并实现产业化应用;水产动物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与饲用微生态制剂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系类重要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并实现产业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初步揭示了对虾低盐胁迫抗逆应激的分子机制并提出营养调控策略;研究了不同食性海水鱼糖代谢的生理与分子机制。近五年发表论文20多篇,SCI收收录15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授权发明专利10项。
主要在研项目及经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同食性海水鱼类糖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2013.01-2016.12),85万元;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我国主要水产动物营养需求及高效饲料开发(子课题)”(2010-2014),460万元;主持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凡纳滨对虾渗透调节的分子机制初步研究”(2011.01-2013.12),40万元;广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军曹鱼糖代谢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及其安全高效环保饲料开发”(2012.01-2014.12),40万元。可支配经费合计约400万元。
4、简纪常水产学院 教授
联系方式:0759-2383507、2396198;E-mail:jianjc@gdou.edu.cn
招生专业:水产养殖
主要研究方向:水产动物病害防控
主要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首次阐明了红笛鲷主要免疫器官的发生时序和淋巴化时序;诠释了哈氏弧菌和链球菌的全基因组结构;通过蛋白质学技术阐明了海水鱼弧菌病病原强毒株和弱毒株蛋白组成差异及共同抗原;系统研究了弧菌胞外产物(ECP)及其致病性和五种致病因子基因特性;全面研究了红笛鲷弧菌病的流行病学;研发出了弧菌联合灭活疫苗、中草药免疫增强剂、海水鱼弧菌病的免疫学诊断试剂技术,并在粤西地区、香港等地进行示范性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SCI收录20多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4件。
2006年11月—2007年10月,在英国Stirling大学水产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国际著名水产科学杂志《Aquaculture》、《Journal of Fish Biology》、《Journal of Fish Diseases》、《Aquaculture research》、《Journal of Fish &Shellfish Immunology》等的特约审稿人。主持或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公益行业专项、国家863计划等各级课题10多项。可支配科研经费600多万元。
5、陈兆明:水产学院 教授     
联系方式:1831-912-1352,E-mail:siuming573@sina.com
招生专业:水产养殖
主要研究方向:对虾育种和繁殖内分泌学
近年主要研究成果:
①、国内外首次进行甲壳动物卵黄蛋白原基因的克隆,利用RNAi干扰技术,进行卵黄蛋白原与卵黄蛋白原受体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同时将RNAi干扰技术运用到对虾的刺激性腺成熟的激素(GSH)研究;
②、开展甲壳动物眼柄CHH/MIH/GIH基因家族神经肽的研究,分离出几个用于调节雌性性腺成熟的内分泌激素;
③、开展对虾单性养殖的研究,分离和克隆了决定性别的基因;
④、改进对虾选择育种技术:研究母虾蜕皮周期阶段性鉴定和使母虾的同步繁殖相关技术;应用母虾同步产卵技术,缩短对虾选育的时间;
⑤、使用家系定向选择育种方法,每年构建100多个对虾家系,平均每年提高生长速度超过8%的;
发表SCI收收录论文60多篇,申请美国发明专利2项;
主要在研项目及经费:
①、在香港大学任教期间获得多个政府资助研究项目,总科研经费超过800万港币, 主持项目包括“对虾眼柄神经肽的表征,对虾卵黄蛋白原形成机制”等;
②、在美国夏威夷斑节对虾育种公司任首席科学家期间,获得公司多项研究项目,主持(a)对虾雌虾成熟内分泌繁殖调控机制、(B)人工条件下母虾催熟、使用同步蜕皮到同步产卵技术,以缩短整个产卵周期的长度等;
③、2013年7月作为领军人才受聘广东海洋大学,目前已获得 300万元科研科研启动费,超过500万元的实验室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开展对虾良种选育与对虾雌虾性腺成熟相关研究。
6、杜晓东:水产学院 教授
联系方式:0759- 2339468;Email:zjduxd@126.com
招生专业:水产养殖
主要研究方向:海水珍珠培育与加工
主要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从事高校教育工作近30年,主讲硕士研究生课程《分子细胞生物学》、《珍珠培育》及本科生课程《细胞生物学》等;参编全国统编教材2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6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1人。曾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海洋大学先进工作者和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长期致力于“海产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及珍珠培育”和“海产动物发育生物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广东省基金和广东省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研经费110万元;公开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5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广东省科技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7、申玉春:水产学院 教授
联系方式:13560519059,Email: shenyuchun@163.com
招生专业:渔业资源
研究方向:南海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海洋生物及其资源利用

  近五年主要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近五年来主持承担“近岸典型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示范研究”等国家和省级科学研究课题6项;主持承担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鱼类增养殖学”(课程网址:http://210.38.128.99/jpkc/index.php)等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项;可支配研究经费150余万元。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2011)、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1项(2012)、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1项(2011)、湛江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11),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08、2012),中国海洋学会优秀论文奖1项(2007)、中国水产学会优秀论文奖1项(2011)。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鱼类增养殖学》。第一作者出版专著1部:《凡纳滨对虾养殖生物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2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60余篇。2011年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8、陈刚:水产学院  教授  

联系方式:0759-2383497   E-mail: gdoucg@126.com

招生专业:水产养殖

主要研究方向:鱼类种子工程与健康养殖模式

近五年来主要研究成果:

主持或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农转资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重大项目、广东省海洋与渔业重大科技兴海招标项目等课题10余项。开展了军曹鱼、褐点石斑鱼和珍珠龙趸等海水主养品种的种苗规模化繁育和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建立了高位池海水鱼种苗培育模式。完成了亚热带主要水产养殖品种安全越冬的抗寒减灾技术研究,建立了抗寒减灾技术体系。完成了广东淡水鱼类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之“粤西水域淡水鱼类资源的调查与开发”研究与编制鱼类图谱议。编制了《阳江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发表论文30多篇,SCI收录5篇(第1作者)。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等奖1项、广东省教学成果奖1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主要从事的鱼类养殖生理、养殖生态等基础研究及经济鱼类种子工程及养殖基地和养殖模式的规划、设计的应用研究。为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主要在研项目及经费:①.国家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南海深水区高值鱼类大型网箱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子项目(201205028),275万。②.海南省产学研项目:珍珠龙趸种苗培育产业化关键技术协作攻关(CXY20130032),15万。③.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公馆镇罗非鱼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2012B091400016),15万元。④.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军曹鱼等深水网箱适养鱼类种苗产业化培育关键技术(A2010-08D04),20万元。⑤.广东省教育厅项目:珍珠龙趸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40万元。⑥.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示范专项经费:大规模离岸型智能化深水网箱养殖(GD2012-A01),50万元。⑦.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示范专项经费:石斑鱼等工厂化循环水高效养殖产业化(GD2012-A02-003),113万元。可支配经费合计约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