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项目主要依托学科的优势与特色简介
项目以水产为依托,以畜牧学、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为支撑。
水产是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有12个国家、省(部)、厅级教学科研平台,仪器总值7000余万元,实验室总面积20000m2;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特色专业。
著名水产动物营养学家麦康森院士为“双聘院士”。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82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珠江学者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4人;教授32人(含博导10人)、副教授24人;63人具有博士学位。
本学科立足广东、面向南海,以热带亚热带水生经济动物为研究对象,围绕主导品种选育、重大疫病防控、高效环保饲料、健康养殖技术、珍珠培育与加工、资源开发与养护等南海渔业亟需解决的科学与技术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凝练形成了“水生经济动物遗传育种与种苗繁育”、“水生经济动物健康养殖”与“南海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是我国南海之滨特具区位优势的学科,肩负着服务广东、深耕南海、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历史重任。
畜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育)是省特色重点学科,支撑“水生经济动物遗传育种与种苗繁育”研究方向,提供育种新理论新技术;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也是省特色重点学科,支撑“水生经济动物健康养殖”研究方向,指导工业化循环水养殖设施装备的创制与改进;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主要支撑“南海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方向,提供数据信息采集、传输与分析处理等服务。
(二)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及前期研究基础,拟重点突破或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预期成效等
1.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制约南海渔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短缺、产品品质下降、食用安全难以保证、养殖环境污染、近海捕捞过度、养殖模式落后等共性关键问题,利用先进、科学合理的技术或手段,运用“高效、低耗、稳定”的流程,获得“安全、质优、量多”的水产品,达到最佳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研究:
⑴水生经济动物遗传育种与种苗繁育,包括对虾、海水鱼、贝类(含珍珠贝)等优质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优质性状遗传基础与调控机理、分子育种技术以及多性状复合选育与强优势杂交育种等;
⑵水生经济动物健康养殖,包括生态环保型养殖模式构建、高效无公害饲料开发、病害发生与免疫防治、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平台构建与示范;
⑶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包括渔业资源增殖与修复、渔业海洋学与渔情预报、渔具渔法与负责任捕捞技术等。
2.前期研究基础
近五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20项,总经费1.5亿元;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260余篇;授权专利50项,科研奖励27项。开展了斑节对虾、凡纳滨对虾、军曹鱼、石斑鱼、东风螺、墨西哥湾及华贵栉孔扇贝、马氏珠母贝、大珠母贝等南海品种(品系)选育、繁殖和工厂化种苗培育技术;集成并推广了斑节对虾、凡纳滨及日本囊对虾、军曹鱼、卵形鲳鲹、贝类(含珍珠)健康养殖技术;建立了高效环保饲料、陆基工业化养殖等技术平台以及南海海水鱼弧菌病等重大疫病的流行病学及其免疫防控体系;集成FAO分层抽样调查、3S技术的动态渔业信息采集系统,初步构建了南海渔业资源数据库。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⑴构建现代育种技与种苗规范化培育技术体系;建立保障水产品和环境生态安全的养殖模式;建立南海渔业资源养护与修复效果评估模型,推广负责任捕捞技术与新装备,建立金枪鱼、鸢乌贼等渔情预报技术。
⑵有序推进试点学院改革,促进协同创新,加快学科建设。引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大幅提升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