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0908)
本学科已形成了一支以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为主体,知识、年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队伍。拥有教职工89名,其中正高级26人,副高级(含相当)24人。教职工中46人具有博士学位,占专职教师的70%以上。现有硕士生导师43人,博士生导师10人。本学科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高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7人,校级培养对象12人。著名水产动物营养学家麦康森院士为本学科“双聘院士”。
水产为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珠江学者设岗学科,水产养殖是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本院具有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于201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首批招生2名。本学科从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现具有水产一级学科硕士点(含水产养殖、渔业资源、捕捞学3个二级学科),一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渔业领域),现有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46名,在职研究生(农业推广硕士)20名。学院现设水产养殖系、海洋生物系和海洋渔业与科学技术系,有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海洋生物)和生物工程4个本科专业;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在读本科生1284人。
学院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水产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拥有9个省部、厅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南方对虾质量安全控制实验室”、“农业部广东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水产经济动物病害控制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南海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高校热带海产无脊椎动物养殖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高等学校水产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珍珠加工与培育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总面积20000m2,仪器总值7000余万元。
近五年承担的科研项目近500项,其中国家级71项,省部级137项,市厅级138项,横向142项,到账科研经费1.25亿。获省部级奖励10项,市厅级奖21项,其中,“附壳造型珍珠和优质海水珍珠养殖及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得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日本囊对虾和斑节对虾地膜覆沙池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获2009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近五年共发表论文653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108篇。出版著作或教材22部(专著7部、编著15部)。获专利37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
一、历史沿革
本学科起源于1950年广东省立高级水产学校水产品加工专业, 1977年开始本科教育,1998年,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成为第七轮广东省扶持学科,2007年成为第八轮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2009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2011年与2013年分别获批为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经过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具有了较强的综合实力。“食品科学与工程”为广东省珠江设岗学科,“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为广东省重点学科第一层次(攀峰重点学科), “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2个本科专业为国家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水产利用化学》、《食品微生物学》为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和广东省精品课程。1998年,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成为硕士授权点,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1个,具有“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食品科学”和“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3个,拥有“农业推广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和“工程硕士(食品工程领域)” 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002年开始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水产品贮藏与加工”、“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与开发”、“水产食品质量与安全”、“亚热带农产品贮藏与加工”4个区域特色鲜明的稳定研究方向。
三、学术队伍
本学科具有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学术队伍。现有教学科研人员5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 26人,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食品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省级以上学术团体中常务理事4人(见佐证材料7),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岗位科学家与研究室主任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2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6人;正高职称21人,副高职称 18人,高级职称占78%;博士28人,占55%(详见佐证材料-1)。著名食品专家孙宝国院士为本学科双聘院士。
四、科研条件
本学科建有“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等学校海洋食品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贝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个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平台和1个厅级科研型重点实验室“水产品深加工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实验室总面积7000m2, 仪器设备35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60台。”
五、科学研究
本学科始终围绕华南地区水产品与特色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及基础科学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2010年-2013年,主持与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农业部948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粤港招标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课题120项,其中国家级 26项,省(部)级39项,到帐科研经费 2571.27万元,副高职称以上人员人均经费 65.93万元。获各级教学与科学技术奖10项,其中省(部)级教学与科学技术奖 3项(详见佐证材料-5);获国家授权专利 18项(详见佐证材料-4);编著书2部,主参编教材16部;发表学术论文 336篇,其中SCI/EI收录 49篇。
海洋科学(0707)
一、学科发展历史沿革
海洋学科在我校发展较晚,仅有十六年的发展历史,但起点高,发展速度快:自1997年组建湛江海洋大学伊始,即设立海洋生物学二级学科专业方向;2000年开始招收海洋科学本科专业;2005年学校更名广东海洋大学,确立了靠海发展的战略。在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肩负海洋使命,发展海洋特色,坚持海洋、水产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物理海洋学科团队于2006年正式组建成立,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中心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7年获得海洋生物学硕士点,同年组建南海海洋环境研究所;2008年筹建海洋遥感与信息技术实验室;2009年海洋学科被列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学科,同年成立海洋与气象学院,开设海洋科学(物理海洋学)与技术专业(海洋调查)两个本科专业方向。2010年海洋学科成为“珠江学者”设岗学科,2011年获得海洋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三个二级学科方向。2012年海洋学科获批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2013年,我校海洋学科正式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已形成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共460人。博士生招生也已全面铺开,首批招生进展顺利。
二、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特色
海洋科学专业跟踪国际海洋科学与技术发展前沿,在海洋与气候变化、海洋波动与混合、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重点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与污染控制技术、陆架边缘海生态动力学、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和遥感信息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研究,为南海区域海洋学、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目前主要的4个特色鲜明、稳定的研究方向是:
1)海洋动力过程及灾害预警技术研究方向:面向南海,以应对海洋环境变化和提高灾害预警为目标,重点围绕“近海物理过程及数值模拟方法”和“海洋遥感及灾害预警技术”两个方向开展关键理论和技术研发,探究海洋物质、能量交换的动力机制和台风、溢油等海洋灾害过程的发展规律,基于海洋遥感和数值模拟,研发灾害预警技术。
2)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利用研究方向:针对南海生物资源保护、生物修复技术所面临的科学问题,主要在南海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特性及其变化规律、海洋濒危动物保护与种质保藏技术、经济品种育种新技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化学改性、功能化研究,以及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绿色化工艺技术、南海稀有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3)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方向立足南海北部典型海域,突出学科交叉,开展近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环境污染及其生态效应和近海、滨海湿地环境评价与保护,揭示近海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探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效应与机制,逐步形成过程-机制-效应-应用综合的研究体系。
4)海洋矿产资源环境响应与海洋灾害地质响应特征研究:立足粤西,面向南海,以探测海洋矿产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为目标,重点围绕“海洋矿产资源环境响应特征研究”和“海洋灾害底质响应特征研究” 两个方向开展关键理论和技术研发。探究在海洋矿产资源赋存、台风、溢油、赤潮等异常环境背景条件下,海底岩石及沉积物对异常事件的响应和记录特征。为海洋矿产探测和海洋灾害预警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三、学术队伍
海洋学科现有教学、科研教师50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广东省第四届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海外领军人才特聘教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3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4人,教授11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1人,占学科队伍总数比重高达62%,先后有15人次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著名海洋学家潘德炉院士为学科“双聘院士”。
四、科研及成果
学科立足南海,注重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2010年以来,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课题20项,省部级课题40余项,总到账经费3058万;完成科研专著2本;先后在《J. Geophys. Res.》、《J. Marine Syst.》、《Cont. Shelf. Res.》、《中国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200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60篇。在海气相互作用、海洋波动与混合、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海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发现了黑潮锋面存在强湍流混合,指出了急流锋面是海洋能量耗散非常重要的区域,首创了双壳自交系的育种新技术,制定了海水16种多环芳烃分析检测的国家标准,并获得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二等奖。同时,不断夯实学科硬件条件,加强研究平台建设,目前已建有1个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近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省厅级重点实验室--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高等学校现代生物化学实验中心,1个具有国家认证资质的“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中心”, 1个国内高校最先进的卫星遥感应用平台--海洋遥感与信息技术实验室。